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幼兒搶玩具的原因?引導孩子一起玩的5大原則

點閱次數|265次

文/ 黃郁真  圖/Pixabay-FeeLoona

原本個性溫和的孩子,手上已拿著玩具,但看到玩伴的新玩具卻問也沒問就搶了過來?而在家裡排行老大、不會把玩具讓給弟妹的孩子,去到親子館被其他小小孩搶走玩具立刻失控推人,導致對方家長一把怒火?

 

小心這些經驗反而讓孩子學不會

孩子之間搶玩具狀況百出,經常讓照顧者不知所措,焦急之下可能會採用以下NG處理方式:要求大的讓小的、由大人分配、斥責並威嚇再吵架就要把玩具扔掉或不分享就回家、收起來都不要玩、仲裁誰對誰錯、讓孩子自行解決、一直強調分享或不能任性、質問為什麼搶玩具並急著要求道歉、嚴厲訓誡「不可以」、跟孩子說等下買別的給他......

 

只不過,這些方法可能讓幼兒聽不懂、學不會,或覺得分享是件可怕的事;連大人心裡也不確定是否合適,不是長久之計。

 

別說孩子小氣不懂分享,先了解發展特質

當幼兒出現搶東西的情形時,年齡正處於「自我中心」特徵明顯的發展階段,無法領會他人的觀點,也並不是真正在競爭,他們喜歡單獨遊戲、不想分享、想要就拿,是三歲前的孩子成長過程會有的正常行為。

 

現階段的小孩,只能用既有的認知和最直接的反應來與周遭互動,內在本能大過於後天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,就算才剛提醒過不能拿別人的物品,也可能忍不住或者忘記,因此,成人容易因為幼兒受限的行為模式而誤認為孩子講不聽、脾氣壞。

 

5大原則引導孩子,建立一起玩的概念

在理解孩子不願意分享或是會直接搶走東西的原因之後,日常不停反覆上演的搶玩具戲碼還是需要有適當的示範與引導,等待學齡前孩子的大腦慢慢發展成熟。我們可以運用以下的方法來陪伴幼兒累積良好的社會行為經驗,有助他的情緒、人格發展及社會適應。

 

  1. 學分享前先體會擁有:

     一歲的孩子還沒有物權的觀念,概念裡沒有你的、我的的差別,但是人只有在自我被滿足了之後才能懂得給予;所以,我們可讓孩子擁有幾樣喜愛的玩具,讓他知道這些是屬於他私人的、不是公用的,並從中體會珍惜、愛護物品。隨著長大一點,在擅自拿取別人東西被阻止時,也能漸漸了解「不是自己的東西」的意思。



     而既然是孩子的玩具,在和兄弟姊妹、友伴玩耍時,請讓他自行決定是否拿出玩具來交換,別要求孩子理所當然得分享玩具卻忽略他的選擇權,這樣他會誤認為別人也理當分享玩具給他。



     想想,大人也有不想分享的時候,而玩具是孩子僅有的資產,當他感到安全範圍被侵犯時會維護自己的立場是本能反應。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被迫讓出玩具,或父母任意判斷對錯而處罰孩子,小孩會覺得被剝奪或認為爸媽偏袒,進而缺乏安全感或產生自卑心理。


     
  2. 當孩子的「代言」人:

     幼兒的詞彙和表達能力尚未純熟,在進入複雜的社交往來時,如果有某項需求,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表達時,只能用搶的、推的等行為來表示。我們可以協助示範與提問,例如讓孩子跟著說:「弟弟正在玩,我們先等等」、「我們輪流玩好不好?」或代替他問:「玲玲,請問我可以跟妳交換這個玩偶嗎?」



     或者「我們不推人喔,這是米米的玩具,你有先問過他嗎?」並邀請他歸還玩具,如果不願意,給孩子離開現場或是繼續玩其他玩具的選擇。多練習幾次,加深孩子的印象,讓他知道可以怎麼做、有可具體模仿的依據,學習正確的社會化行為。


     
  1. 逐漸建立分享的觀念:

家長也可準備自己的百寶箱,放置幾項小孩感興趣的物品和他練習交換或分享,慢慢地累積禮讓、借東西及歸還的基本概念。



 除此之外,在孩子們遊戲時給予他們輪流的觀念,還可從中放大一起玩的樂趣,例如小明先玩小火車15分鐘,小美排第二在等待,這時如果小明願意讓小美加入,小美也願意將手上的積木加進來,就能夠組成軌道或是山洞一起玩樂。



 當孩子體認到一起玩不是失去玩具,而是可以更好玩、玩更多,分享的意願就能提高,也能銜接三歲後順利融入團體遊戲及逐漸社會化。


 

  1. 尊重意願與讚美鼓勵:

即使學習了分享,孩子們之間仍是平等的,他有權選擇要不要一起玩,我們必須尊重他的意願;也可藉此機會教育,協助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,慢慢培養同理心,像是讓他知道「你不想和姊姊一起玩,她有點難過,因為她覺得和你一起玩很好玩」,或是「哥哥不想玩是因為哥哥想要先做別的事」......



 而當孩子做出正向行為時別忘了具體肯定他,比方:「你很棒,因為你的分享,願意把玩具讓給妹妹,所以她也學會怎麼玩囉,她好高興」,讓他明白由於他做了什麼而獲得正面回饋。

 

  1. 把握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:

    當幼兒面臨玩具衝突時,聽完他的陳述或反應,可先表示理解並支持   他的感受,有助緩和情緒,例如輕聲告訴他:「爸爸知道你很想玩,但是現在妹妹還在玩,爸爸陪你一起等」,或是「媽媽知道你在生氣,弟弟拿走你的玩具,我們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跟他交換,或是你覺得可以怎麼做?」



     有時幼兒只是一時感到新奇有趣或是想藉此引起大人注意,很快就會被其他東西吸引,可以視情況試著指向其他玩具讓他選擇。如果孩子一直哭鬧,除了安撫等他情緒走完,也可試著用「爸爸要先去幫狗狗準備午餐,我們等一下回來」......不著痕跡的方式先轉換情境和心情。



     孩子需要日漸學會如何處理情緒,以及怎樣在爭執中溝通協調,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方式。多觀察孩子們的互動,對於已稍有能力處理爭吵玩具課題的小朋友,大人只要確保安全即可,不用時時待命;但若出現攻擊、打架行為時就須及時介入,讓小孩明白使用肢體暴力是不對的、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先將彼此隔離一段時間,等待情緒穩定後再請孩子想想若要繼續玩有哪些辦法。

 

搶玩具的情境不一定每次都相同,也不會在處理幾次後就不爭不搶了;但請別氣餒,這是幼兒身心發展必經之路,走過才能真的成長。我們先別過度期望寶貝們經歷幾次就學得會,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探索和等待大腦發育成熟。只要付出耐心陪伴,加上大人們互相加油打氣,先讓自己也有穩定的情緒、平穩的語氣,終能逐漸看到成果。

 

圖片來源網址與拍照授權

#搶玩具 #搶東西 #手足 #小朋友 #原因 #親子館


點擊後回到頁面內容頂端